1 . 感觉的基本规律
( 1 )感觉适应;
( 2 )感觉对比;
( 3 )联觉效应;
( 4 )感觉后效。
2 . 简述知觉的特性
( 1 )知觉的整体性;
( 2 )知觉的理解性;
( 3 )知觉的选择性;
( 4 )知觉的恒常性。
3 .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 1 )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单位时间内发散思维量越多,流畅性越好;
( 2 )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
( 3 )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
4 .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 1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 3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 4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 5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 . 注意的分类
( 1 )无意注意;
( 2 )有意注意;
( 3 )有意后注意。
6 . 简述注意的品质与影响因素
( 1 )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范围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被注意 对象的特点 ,被注意的 对象越集中 ,排列得越 有规律,越 能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人们注意的范围就越大;反之,注意的范围就越小;活动的性质与任务,活动任务越简单,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个人的知识经验,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 2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影响注 意稳定性的 因素有:注 意对象的特 点、主体的 精神状态、 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 3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
(4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影响注 意转移的因 素有:对原 来注意的强 度、新注意 对象的特点 、明确的信号提示、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7 .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 1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 2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 3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8 . 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 1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 2 )培养间接兴趣
( 3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9 .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 1 )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学习者)
( 2 )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学习材料)
( 3 )学习程度;(学习者和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
( 4 )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学习材料)
10 . 根据遗忘特性如何进行记忆
( 1 )深度加工材料;
( 2 )多重编码;
( 3 )有效运用记忆术;
( 4 )适当过度学习;
( 5 )合理进行复习;
11 . 简述情感的分类
( 1 )道德感,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 2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 3 )美感,是人们根据审美标准来评价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文艺作品的时候产生。
12 . 简述情绪调节的方法
( 1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 2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 3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 4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 5 )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13 . 意志的基本特征
( 1 )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
( 2 )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 3 )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 4 )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14 . 简述意志的品质
( 1 )意志的自觉性;
( 2 )意志的果断性;
( 3 )意志的坚持性;
( 4 )意志的自制性。
15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1 )生理需要;
( 2 )安全的需要;
(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 4 )尊重的需要;
(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16 . 简述人格的特征
( 1 )人格的整体性。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 2 )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
( 3 )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 4 )人格的社会性。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人特有的;( 5 )人格的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有时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17 . 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 1 )遗传与生理对人格的影响;
( 2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 3 )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 4 )学校教育对人格的影响;
( 5 )自我因素。
18 . 简述性格的结构特征
( 1 )性格的态度特征;
( 2 )性格的意志特征:
( 3 )性格的情绪特征;
( 4 )性格的理智特征。
19 . 简述印象形成效应包括哪些内容
( 1 )社会刻板效应;
( 2 )晕轮效应;
( 3 )首因效应;
( 4 )近因效应;
( 5 )投射效应。
20 . 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 1 )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 2 )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 3 )社会的发展(与学生个体发展交织在一起);
( 4 )科学文化知识(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
21 .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 1 )确定研究课题;
( 2 )文献检索;
( 3 )提出研究假设;
( 4 )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 5 )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 6 )得出结论;
( 7 )撰写成文。
22 .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1 )感知运动阶段( 0 - 2 岁)
客体永久、延迟模仿。
( 2 )前运算阶段( 2 - 7 岁)
符号、泛灵论、自我中心、不可逆。
( 3 )具体运算阶段( 7 - 11 、 12 岁)
守恒、去中心、可逆。
( 4 )形式运算阶段( 11 、 12 - 15 岁)
抽象、推理、假设、反思。
23 .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发展划分为 8 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发展任务和存在的心理社会危机,具体如下:
( 1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0 - 1. 5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 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 1. 5 - 3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 3 )主 动感、主 体感对 内疚感( 3 - 6 岁) ,该阶段 的发展 任务是培 养主动性;
( 4 )勤奋感对自卑感( 6 - 12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2 - 18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 6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18 - 30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 7 )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30 - 60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 8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感(成年晚期 60 岁以后),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